罗兰·巴特认为,爱和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赋予同一短语永恒的新意。如果说母语写作是一种天然而自觉的行为,进行非母语创作的人们如何用反自觉的表达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在切断语言脐带的那一刻,ta们宁愿用流亡、性别、身份的创伤来抵抗母语带来的无法承受的疲惫,这种选择是处于自愿还是被迫?ta们是为谁而写?ta们如何应对语言翻译之间的摩擦力?非母语写作的体验如何?方言写作如何表现出地域性格和记忆?女性写作如何成为一种非母语写作?本期编辑卞乐茜、欧颖欣、谭湘琪还邀请了几位组委共读,你可以在下文中看到我们关于非母语写作的书籍推荐和读后感。祝阅读愉快!
在撰写本期通讯时,我们意识到「非母语写作」讨论的各个话题是流动而彼此连接的,所以为了更适配文章内容,也为了提供更沉浸的阅读体验,本期通讯的文章之间不再设置明显分隔或「详细阅读」按钮,读者可以点击任何标有下划线的句子跳转到此句的原文网页。
*刘如一、丹增班玛措、李闻境、苏恺晴、李嘉琪、孙冠华对本期通讯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