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赵煜爔、辛雅歌、李嘉琪

唯理通讯推荐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本。我们希望这些内容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并促进订阅者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内容,请邀请更多的朋友

订阅我们

|   专题通讯   |

Gap Year:脱轨还是重塑? 

在学业进行的中途腾出一年的时间,以工作、志愿服务、旅行体验等方式体验自己感兴趣的旅行,即为我们熟知的“间隔年”(Gap Year)。在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印象里,这是一种舶来的生活方式,是将自己浸入以往令人艳羡的“别处”生活的一种探索,许多从间隔年归来的西方青年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快乐和自由,并将这种力量延续到自己未来的人生中。

间隔年的最初意义或许是给自己从本应有的人生轨迹暂时“脱轨”,而拥有的一次向外与向内探索的机会。然而,在社会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进入间隔年仿佛并未给年轻人提供向内自我探索的安全空间。在社交媒体上,间隔年成为了年轻人自我异化的工具、另一种形式的“KPI”:一场间隔年归来,自我提升的成果简化为几个量化的指标,在博主发出的总结帖中创造新一波焦虑。在一些间隔年成就的帖子下,我们同时看见了站在特权位置上带着功利主义的“最有效利用”。这时,谁又可以决定什么是真正或正确的间隔年呢?

「什么是间隔年」


间隔年:想说走就走,却发现没那么简单
作者:李曾卓 张绮琳   来源: 南方周末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5分钟

很多时候,年轻人选择gap是在有意识地想要把自己和所属阶层的其他人区别开。对于一些人而言,间隔年的经历直接改变了他们未来的生活轨迹与目标;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间隔年的结束意味着他们回到了原本安排下的生活。但不论是哪种情形,间隔年期间告别既定生活轨道的年轻人们,面对各种之前不曾设想的挑战,都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成长。

详细阅读

Taking a gap year – at 12. How six Hong Kong families removed the stress from their children’s lives 
作者:Peace Chiu 来源:scmp.com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在香港的教育体系中,间隔年的做法并不受到鼓励,因为官员认为学校所能提供的网络与资源是家长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而在彼时正处于小学高年级的Colin的案例中,由于情绪和身体上的原因,他的父母让他停下来,与同龄的孩子一起在社会中过了一个间隔年。而在这一过程中,Colin认为自己变得更为自信和独立,并能对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然而,文章中所展现的这种”能让孩子停下来“的选择,其实也是父母阶级与能力的体现。当家庭能够承担让孩子暂停学业的试错成本时,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了重新反思自己的境况、并作出改变的机会。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家长由于焦虑、功利心、或仅仅是缺乏专业知识等自身局限性,往往没有能力或意愿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

诚然,“停下来休息一年”并不是在孩子需要调整时家庭的唯一选项。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与情绪出现问题时,家庭成员如果没能很好地调用外部力量来支持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试错的安全空间,这样的忽视往往会在之后造成更大的隐患。因此,当个体产生了“想要休息”的愿望时,更重要的是看见这种愿望背后的真正需求,而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支持。
 

“Hong Kong law states parents must ensure children aged six to 15 attend schools regularly, so Chiu had to report to a dropout unit in the Education Bureau. He received several warning letters and met officers from the unit a number of times. The bureau eventually closed the case after Colin returned to mainstream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year.

Despite the hassle, Chiu found Colin’s gap year worthwhile.

详细阅读

逃离与回归:青年间隔年旅行现象研究
作者:吴晓隆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图源:作者小红书    阅读时间:60分钟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完成了第一次现代性的转变,走过了解放政治的阶段,人们从寻求生存机会转变为寻求生活方式。国家家迈向了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所打造的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我依赖、自我表达。因此,个人的生活方式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

正因如此,作为社会晴雨表的青年人群,率先加入到了寻求个人发展、寻找个体生活方式的生活政治中去。他们抵抗现实的处境,强调身心与自然的融合、寻找有益的社会交往、探索真实的内心。

我国间隔年实践者的主体人群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校大学生,一类是大学毕业后待业的青年人,还有一类是辞职的白领。其中,待业青年(未工作或辞去)工作者占到了所调查人数的大部分。大部分实践间隔年的青年人对自己身处的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不满,试图通过间隔年的方式与之进行抵抗。
详细阅读

「“中国式”Gap Year」

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上,人们所说的间隔年更多指的是一种激烈竞争下的背景提升或准备。在来自家庭、就业、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下,传统意义上的间隔年似乎在中国很少被实现。这样的“gap year”不是为了给自己“放假”、将自己从社会时钟当中脱离,而更像是为了利用gap的时间再次抢跑。与此同时,“gap day”、“gap hour”等说法也在互联网上出现,或许也是对于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一种调侃。


为什么国内没有真正的gap year?
作者:徐晴    来源: 每日人物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面对家长、同龄人、社会环境的重重压力,原本有关快乐、自由、爱与被爱的gap year在中国塞满了实习、考试和申请,社会的容错率越来越小,gap year 的尽头是否是成为合适的螺丝钉?回到轨道后gap year还有怎样的意义?

“社会学家项飙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要建设好自己的大后方,如果能够跳出来看自己的遭遇,可能会更好。但陈思想,“我的人生真的可以跳出来吗?”gap之后,机会更少了,就连部门里新来00后实习生,哪怕是名校研究生毕业,能力一个比一个出众,但因为没有hc,最终都黯然离开。

留给她的容错率正在变小,时间和空间都在挤压着她——外婆去世了,老家从小养大的狗狗被车撞死了,工作遇到了问题,家里又因为育儿吵架,青春就这样迅速逝去。一个周五,她走在路上,突然想为自己哭一场。但就连为自己哭泣这件事,她努力了好久,最后也失败了。“我已经没有多少眼泪要流了。

详细阅读


500元夜校爆火,都市年轻人的Gap Night
作者: 魏谜底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在各式各样的探索中,这篇 “都市年轻人的gap night”无疑让人耳目一新:人们在一个安全包容的、从工作中挣脱喘息的时空里,共同专注于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并从中享受到纯粹的快乐。gap year是能够在人生的尺度上给自己提供一个喘口气儿的机会,而gap night虽然仅是短短一瞬。但是对于需要996 加班的人来说,甚至连这种体验的可能都被剥夺了。不得不说,是否能够找到这样专注、共同进步的时间除了自我的意愿也很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因此高质量地度过这些珍贵的时间让人感到有力量、有成长。这样的选择能够帮助自我沉浸到“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一点点积累,最后享受到更愉悦的体验。

“听着她的解释,我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个透明但坚固的空间,在这个相对稳定的属于夜晚的区域里,课程是什么反而不再重要,关键是只要进入其中,人就可以被暂时豁免于常规生活之外。”

详细阅读


夹缝里的「全职儿女」
作者:王双兴 李清扬  来源:人物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年轻人毕业后没有拿到offer,回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嘲为“全职儿女”。他们在大环境的压力下被迫GAP,面临来自家庭、同龄人、考试和申请未知的焦虑和迷茫。与传统的gap year相比,全职儿女的压力可能来自与父母不能互相理解、难以弥合的经济压力、与同龄人的比较、和自己上岸的焦虑。本文讲述了三位儿女的故事。

“在我看来,调侃自己是「全职儿女」的人,都是被动的。可能是因为失业,可能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又或者是gap期间准备考公、考研、留学,被动在家待着,让父母养着。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父母主动愿意养着,他们能在家里自由自在地躺平,似乎不会认同自己是「全职儿女」。所谓的「全职」,就是要让父母感到你即使没有工作,你在家里还有其他的价值,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劳动力方面的。”

详细阅读


大学生“主动求延毕”:“应届生”身份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王兢 来源:南方周末   图源:原文    阅读时间:10分钟

大学生延毕的原因,正逐渐从“学业需要”转变为“就业导向”。这样的一种“主动延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也与Gap Year类似。

“这一方面显示高等教育的性价比正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在昭示,“应届生身份”乃是年轻人需要紧紧把握住的一种“福利”。换句话说,就业市场的需求萎缩,反过来造就了今天大学生‘按时毕业,还是延期毕业’的抉择。”

详细阅读


2022,我们毕业了,也“灵活就业”了
作者:陈敏 刘嘉欣 来源:半熟财经   图源智联招聘    阅读时间:7分钟

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随着竞争愈发激烈逐年增大。与此同时,高校为追求指标,常会使用不同策略让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这样的“灵活就业”,会让毕业生失去毕业时的应届生身份,反而对将来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然而,在应届毕业生群体中,主动选择灵活就业者仍是少数,除了“被灵活就业”的,更多人是在屡屡碰壁后,暂时将其作为过渡时期的无奈之选,期望以灵活就业的“灵活”通向梦想中稳定的未来。”

详细阅读

「跳出“社会时钟”的勇气与挑战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提出了“社会时钟”的概念,形容人生重要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按时成长”的期待。早在《论语》中,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确立儒家文化的人生发展追求的底色。父辈成长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到经济腾飞的社会变迁。如今螺丝拧紧,内卷成风,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机会越来越少。中年危机中的家长从小灌输年龄焦虑和求稳心态,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忙于做题,没有时间面见更大的世界,追寻内心的渴望,大学生考公考编之风胜过考研。在当代中国,社会时钟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二十岁以前按照父母的期待读书学习,三十岁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兢兢业业为事业或家庭奉献直到退休。那么选择跳出轨道,用“gap year”拥抱旷野,逆社会时钟而行的个体需要怎样的思考和勇气?


间隔年(Gap Year)在中国:跳出社会时钟的那群人
作者:王瑞雪,郑舒雨,胡筱,罗颖祈  来源: 暨者  图源:视觉中国  阅读时间:8分钟

作为与许多中国家长持有的“推着时间走”逻辑相反的模式,长期以来,“间隔年”在国内的话题度并不高,直到近年伴随疫情和考公热等事件才重新被推上风口浪尖。间隔年不仅需要跳出社会时钟、坦率面对自我的勇气,还需要协调时间、经济来源等实际问题。哪怕是主动选择这条道路的人,也难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同龄人的社会比较,以及生活本身的压力与挑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在间隔年“暂停”后,人生仍要继续。无论从学校还是职场出发,在间隔年尝试更多选择,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后,”gapper”又将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节奏?在目前尚有限的样本中,通过他们的选择、收获与感悟,我们或许能重新审视“社会时钟”与个体的人生轨迹的关联。

“Gap year 不仅仅是按下“pause”键的勇气,更要按下“continue”键的实力,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是不同的,所有人都有选择间隔年的资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间隔年中有所收获,甚至是心态正常地度过这一年。”

详细阅读

那些脱离“社会时钟”的人

作者:一条  来源:看理想  澎湃新闻:原文    阅读时间:13分钟

在“社会时钟”下,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在无意识地遵从某种节奏,一旦落后,个体便容易因比较而产生焦虑。而诚如一位受访者所言:“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与其都在一个时钟下陷入内耗,不如叩问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正像网络节目《非正式会谈》中说到的,我们有足够充足的理由认为,由我们这代人制定的时钟,对于下一代人所形成的‘时差压力’,会小很多。
我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婚姻、孩子还是所谓的‘成功’,都并不一定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找到真正自己所爱的人和事,都比在“应该”的时刻结婚更为重要。

详细阅读
阅读更多
职场不接受Gap Year
尴尬的“空窗期”,困住打工人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发送至newsletter@veritaschina.org,谢谢!
更新订阅信息  取消订阅